推行ISO45001职业健康体系,关键是危险源的识别,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对于危险源的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工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第一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为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了简化评价过程,可采取半定量计值方法,给出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用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来表示,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的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部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具体如下表所示: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以预料到 |
0.5 |
很布可能,可以设想 |
6 |
相当可能 |
0.2 |
极不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0.1 |
实际不可能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
|
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当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分数值 |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1 |
每年一次暴露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0.5 |
非常罕见的暴露 |
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范围变化很大,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治疗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00。具体如下表所示: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 |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
100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
7 |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
40 |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
3 |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
1 |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
4、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经验,危险性分值在20分以下为低危险性,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性分值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如果危险性分值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性,必须立即整改;如果危险性分值大于320,极度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D值 |
危险程度 |
D值 |
危险程度 |
>3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
20-7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160-320 |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70-16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
|
